中考后心理调适指南: 从释压到启航丨守护“心”世界
专家介绍
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、
首届庐州好校长、合肥市名校长
合肥市戴鹏程名校长工作室负责人
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、总校长 戴鹏程
随着中考的落幕,万千学子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,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成绩而感到焦虑,有的同学可能会因为职业选择感到迷茫,遇到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呢?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、首届庐州好校长、合肥市名校长、合肥市戴鹏程名校长工作室负责人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、总校长戴鹏程,将和我们共同探讨。
一、
中考后如何应对“考后综合征”?
有些同学在考试公布前后感觉自己“考砸了”,陷入自责、情绪低落、失眠甚至自我否定的状态,严重时可能情绪崩溃。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?
考后一周到放榜前一周,是“考后综合征”最容易爆发的时段。备考期间的高压状态和紧张情绪,在考试结束后可能会突然释放,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的出现,但这并不可怕,积极应对才是关键。
1. 调整认知:分数不是唯一衡量标准
许多同学的焦虑源于“认知失调”与“完美主义陷阱”的叠加效应。心理学中的“情绪ABC理论”指出,对成绩的过度纠结往往来自非理性信念,比如“考砸就是人生失败”。
这种信念忽视了考试的局限性,将一次考试的结果无限放大,我们需要更理性地看待结果。
(1)学生可以这样做
先进行“认知重构”,将“考砸=人生失败”改为“考砸=暴露知识漏洞”,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。通过“焦虑三问法”来调整不合理的信念。
第一问:“最坏结果是什么?”(比如数学少考10分)
第二问:“这个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有多大?”
第三问:“如果最坏结果真的发生,我能做些什么?”
再制定“暑假逆袭计划”,把焦虑转化为行动,比如预习新课、阅读名著、学习新技能等。
(2)家长可以这样做
关注孩子的情绪,鼓励他们合理宣泄,如运动、亲子出游、培养兴趣等。
帮助孩子记录“小确幸”(每天3件开心小事),培养积极心态。
共同探讨未来规划,建立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”的价值观。
二、
遇到情绪低落的状况该怎么办?
1.允许情绪流动,避免自我对抗
懊恼、焦虑都是正常反应,不必苛责自己。短暂沉浸后,可以通过写日记、运动或倾诉释放压力,避免长期内耗。
2.重构认知,拒绝灾难化思维
警惕“一次考试定终身”的极端想法,用“中考是起点而非终点”替代负面思维。将失利转化为成长契机,聚焦未来规划而非过去遗憾。
3.建立情绪出口与支持系统
(1)即时宣泄:绘画、唱歌、撕废纸等方式释放压力。
(2)人际连接:主动约朋友聊天,或向父母/老师坦诚感受。
(3)专业求助:若持续失眠或自我否定,及时联系心理老师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(如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、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线96312)。
4.行动破局,重建掌控感
制定考后计划(如旅行、学技能),每天完成3件小事(整理房间、晨跑等),通过成就感修复自信。
5.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避免指责
用“我理解你很难过,我们一起来面对”的方式提供支持。若情绪问题持续2周以上,需寻求专业帮助。
不论最终成绩好坏与否,都不应该因为分数否定自我。中考成绩都不应成为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读书,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,发掘自己的能力,提高自己的人生格局与站位,努力逐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。
三、
中考后学生该如何进行生涯规划?
中考落幕,面对人生首次重大抉择,许多考生陷入"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方向"的迷茫。
这种迷茫往往源于三重认知缺失:
对高中与职校的本质差异缺乏了解;
对自身兴趣特长认知模糊;
对未来职业方向仅有抽象想象。
有的同学手握多张录取通知书,却因分不清“重点高中”与“特色职校”的培养侧重而犹豫不决;有的同学明明擅长动手操作,却因“普高更体面”的刻板印象,强行挤进理论学习的赛道。
在传统观念中,职业教育常被贴上“差生选择”“次等教育”的标签,这是典型的“唯分数论”思维。这本质上是对普职分流的认知偏差。
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,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“不同类型、同等重要”的教育类型。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掌握职业技能,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事实上,2025年安徽省将全面推行“职教高考+技能大赛”双轨升学制,职校生不仅可以通过职教高考考取应用型本科,还能凭借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获得保送资格。某些重点职校的王牌专业升学率甚至超过普通高中的普通班级。
家长需清醒认识到,选择职业教育并非低人一等,而是为孩子量身定制成长赛道。就像选择交通工具,高铁和飞机各有优势,关键在于目的地与乘客需求是否匹配。
四、
如何发掘自身兴趣特长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?
1.从兴趣、能力、目标三个维度评估
兴趣倾向:是否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?
能力结构:是否擅长具象思维?
职业倾向:是否对特定行业有明确意向?
2、理性选择
用“兴趣-能力-目标”模型匹配自身特质。比如,在暑假期间可以参加职业专业体验,如企业参观、模拟医生、工程师工作等,感受职业真实状态,了解自己兴趣点和学习方向。
3、终身成长
无论选择哪条路径,都要保持学习热情。职校生可以通过专升本、考研继续深造;普高生也可以通过升学科研、技能培训提升竞争力。
4、对于家长
记住"三个避免":避免用分数给孩子贴标签,避免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孩子,避免盲目跟风。
可以带孩子实地参观职校实训中心,亲身体验职业场景;同时了解普高的课程设置和升学方向,通过对比做出理性决策。就像选鞋子,合脚比款式更重要。
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将学生分层,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“让自己发光”的道路。读书的真正意义,是认识自己、发掘潜力、提升格局。中考只是人生的一站,而非终点。中考落幕,新征程已然开启。愿每一位同学,都能怀揣梦想,坚定前行,迎接属于自己的人生挑战!
《教育第一线之心理健康》是一档面向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节目,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,安徽综艺体育频道和安徽影视频道联合承办。为您解答各种心理问题,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。
播出时间:安徽广播电视台每周四综艺频道19:30、每周六影视频道18:40播出,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往期消息查看节目。
安徽省心理健康热线 96312
★
编辑丨张帅荣
二审丨庞欣颖
终审丨俞路石

点分享

点收藏

